星期日, 7月 17, 2005

回應「低學費」的公平性何在?(2)

回應「低學費」的公平性何在?(2)

To Joseph Wang

  MIT本來就是最強的品牌,強的學校可以吸引到強的師資,也吸引到強的學生,這種正向回饋的效應會一直 存在,所以若要對MIT有影響實在困難,不管 on-line learning怎麼風行,MIT的入學申請書還會會堆滿一間百來坪高三米的房間(誇張的說法:))可是美國在1990年代關掉200所大學。而如克里斯 汀生 所著的創新者的修練第五章所述,教育本身有可能從學校的品牌轉移到課程教師,是管理大師杜拉克、行銷學的科特勒、經濟學的傅里曼、物理學霍金的學生可 能會比是那個學校的學生還要更受到重視,而台灣至少還有司徒達賢。
  至於Universitas 21 Global的線上企管碩士課程學費約一萬美元左右,對台灣的大學也是另一個大的競爭者。只是欠缺宣傳,所以很多人不知道。

To P. Ong
   我覺得城鄉差距在這次的英文科目表現得最明顯,不考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內容,卻考這種很國際化的東西,表明是讓都會區的學生佔便宜,這是非常不公平 的,最誇張的是那兩篇短句翻譯,是有強烈政治意識型能的人出的,只是你要說他是藍是綠都可以。每個科目都可以看出出題委員自己的政治地場,尤其是歷史科更 是如此。十多萬考生花了三年時間,要順從出題委員的意識型態,難道不很荒謬嗎?
  我只舉我喜歡的生物學為例,紐澤西洲的小孩子從小就認識家裡還 有路邊的花花草草,還有季節來臨是的飛雁,你叫一位建中唸生物的高三生,在台北市的路邊 隨便抓幾根草,比幾棵樹,問他認不認得,我想答案一定是大部份都叫不出名字。那麼這些人成人後會有心愛護身邊的動植物嗎?這是我們學生物的目的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